欢迎你来到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动态 > 正文

董明珠发展医疗行业(董明珠发展医疗行业的背景)

2024-07-05 12051 0 评论 行业动态


  

本文目录

  

  1. 如何评价格力女老板董明珠
  2. 董明珠的翻身之仗
  3. 孟羽童为何没能成为第二个董明珠

1、第一,她对营销的理解是理性的。很多人将董明珠定位为“营销高手”,实际上,董的营销修养还包括她对品牌及广告与众不同的理解。以央视广告投放为例,大多数企业的投放策略是“朝三暮四”,今天一个版本,明天一个版本,核心诉求及风格定位游移不定。格力不然,一条“格力掌握核心科技”一播就是三年,不深入人心不罢休。这条策略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,却非常有效。

  

2、第二,她对企业战略的理解是理性的。对许多企业经营者来说,营销比技术、品质更重要,但是二十年前朱江洪、董明珠就坚定地认为,品质和技术比营销更重要,所以,格力会重奖技术人员而非营销人员。这被视为格力空调拥有良好品质的基础。

  

3、第三,她对技术的理解是理性的。董明珠被贴上了浓重的“营销”标签,实际上她有对技术近乎痴狂的一面。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:2000年,董明珠率队前往日本考察“一拖多”空调并希望购买此技术,但格力出多高的价钱对方都不卖。此事给董很大刺激,自此下定决心走自主研发之路。董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,“格力技术投入上不封顶,要多少给多少”。

  

4、董喜欢在各种场所大讲社会责任、企业贡献,比如她多次提及“格力每年给国家纳税超过100亿元”,“纳税方面连续十年中国家电行业纳税第一”,多次强调做企业要有吃亏、奉献、责任、诚信精神。在总理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,她直言“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”,“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,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”。但是,如果你问她怎么看美的这个同行,她的态度瞬间180度大转弯,继之而起的就是破口大骂,你完全无法想象一秒钟之前还在谈论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人,一秒钟之后会变成这个样子。她完全无法容忍这个竞争对手的存在。她在理性和随性之间的转换,几乎不需要过渡和预热。

  

5、所以,我说董是一个没有心机的人。当然,这里的“心机”是“心计、计谋”之意,是一个和“智慧”无关的词汇。

  

一场注资,让格力和高瓴上了同一条船。张磊的价投逻辑让他选择格力,那么在厚朴和高瓴的角逐当中,格力电器又如何确认高瓴资本就是自己的“最佳拍档”?

  

张磊舍美的而取格力,决心之大,让步之多,让大家看到张磊的决心和高瓴资本的实力。相应地,格力又为什么选择高瓴资本?是什么促成了这段“姻缘”的“双向奔赴”?

  

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,格力进行混改,最后却不是有国资混改经验的厚朴入选,反而是市场化属性浓厚的高瓴资本拔得头筹。

  

时间节点再拉回到2019年,这时高瓴跟厚朴的角逐已近尾声,在此前,不少人看好厚朴投资,结果却出人意料。为何?

  

三林以为,厚朴确实成立更早,也有国企混改的经验,但面对格力这样急需转型的传统企业,厚朴优势并不明显。相比之下,高瓴资本吃到互联网发展的红利,在新科技的方向把握上更具前瞻性,无论是投资腾讯、京东、蓝月亮还是经典的百丽私有化案例,高瓴优势十足。而这种互联网基因,恰恰是很多传统企业可望却不能及的转型之道。

  

经历了对外开放的大潮,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传统家电行业如何求新求变,以适应当前趋势及未来发展,是摆在巨头们面前的难题,也是格力一直被诟病的地方。从1991年成立到现在,格力为转型进行的探索不可谓不多。

  

早前为了保障供应商利益,格力弱化了线上渠道;后来电商成为趋势,尤其友商奥克斯借电商实现销售业绩逆袭的情势下,格力也在2019年成立专做电商业务的子公司,努力寻求线下和线上渠道之间的平衡;面对空调行业集中度下降和日益下滑的业绩,格力又想从芯片业务入手提升毛利率、拉动营收;再到后来,转型做高端装备、模具制造、再生资源基地......

  

面对质疑,格力一直在探索,可惜处处受阻。

  

产业链的升级和完善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并非易事,格力也不例外。然而,高瓴资本的入驻似乎能带来新的可能性。众所周知,张磊极擅长轻量玩法,在国内消费类、移动互联网和医疗领域动作频频,几乎投遍半个互联网圈。

  

今年6月,高瓴资本又开展了罕见路演,针对科技赛道成立专项基金,参与门槛为1亿元。在路演中,高瓴资本曝光了三个投资策略以及四条投资赛道,对于新科技的偏爱毫不掩饰。再往前看,3月份张磊斥资340亿元并购飞利浦家电,一时成为投行要闻,不少人猜测张磊希望利用飞利浦在国际市场的资源和渠道优势,解决格力的国际化难题,让两个同样优秀的企业相互赋能,实现资源互补。

  

自带互联网属性是高瓴资本的优势,因此,格力选择高瓴无可厚非。此外,高瓴资本在供应链端的深度积累和巨大优势,可能是另一个原因。以百丽私有化为例,百丽作为渠道供应链成熟的老牌零售企业,跟高瓴优势互补后创造出更多动能,这一点在百丽旗下品牌滔搏运动上市能说明一二,高瓴曾帮助百丽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C2M模式(消费者工厂模式)。

董明珠发展医疗行业(董明珠发展医疗行业的背景)

  

格力同样正在积极探索新零售模式,而张磊在消费品领域十多年的研究实打实地摆在那,格力能从高瓴资本得到更多资本以外的收获,如渠道端数字化转型经验等等。综合以上种种原因,高瓴资本看起来更有优势,不同于厚朴的投机意味,后者看起来更“实用”。

  

除了高瓴能带给格力的资源和活力,董明珠能同意这样一桩买卖,恐怕部分也在于高瓴资本和张磊本人在资本圈的口碑及影响力,或者换句话说,张磊本人的投资风格合了董姐的胃口。

  

张磊曾在一则采访中表示:“高瓴一直坚持长期投资理念,也即和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相互认同。同时高瓴把企业家放在C位,不会做影响管理层稳定的事情,那样对企业也是不利的”。这一点跟董明珠的诉求十分吻合,后者并不愿意资本的入驻让管理层失去话语权。

  

对于董明珠这样一辈子心血洒在格力的企业家来说,格力的发展已然成为生活的焦点,是她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,也是她争强好胜的战斗场所。无论是否为名为利,能让格力走的更远更好必然是董的重要目标,鞠躬尽瘁多年,格力要是滑坡,董明珠恐怕第一个不答应。谁愿意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一炬,晚年声名狼藉呢?

  

市场对于强硬的女性掌舵人总少不了偏见。

  

董明珠想让格力恢复往日辉煌、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至于外界风云(如前段时间外界揣度,格力的股权激励是董明珠为套现离场铺路;也有人揣测百丽私有化就是格力未来的路,董大姐跟格力深度捆绑,格力姓董是早晚的事情...),种种带有猜测意味的论调听起来并不十分可信,至少从2005年美国开利集团开出8千万年薪给董明珠,想以此作为收购格力的筹码却被拒绝来看,董明珠对格力是认真的。

  

当前市场反应下的格力稳定性并不如以前,业务难以支撑起未来长期的资本故事,半导体和造车的转型之路也走得不够顺畅,在这样一个“危险时期”,格力格外需要信心。机构的进驻就像一针强心剂,提振了市场对格力的信心。2019年,格力股价短暂上涨80%。这是否意味着张磊带来的资源、对提振股价的作用,成为其获得董明珠认可的重要原因。

  

多重因素之下,张磊带着高瓴资本近400亿元的投资进入格力。这一经典国企混改案例、资本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,又能带来怎样的收益?

  

格力此次变革是一件三方受益的事情。除了上述格力能够获取的好处,对于高瓴和国有资本来说,这也不是件赔本的买卖。

  

格力这次混改之所以被称为“真正意义上的混改”,源于国资的放手。这样的放手并不容易,毕竟格力作为珠海的名片,每年从分红到纳税都是大户。然而市场化机制下,不放手又很难给格力更多助力。

  

如今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,引入社会资本才能提升企业活力、帮助格力这个空调龙头企业走得更远,源源不断地创造社会效益。从这一点来看,放手是为了成就,这也是为什么格力这次混改被称为国有资产转型的成功案例。

  

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”已经进入下半场,这场改革释放出一个信号: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现代企业制度。这个制度更加看重市场活力,着力摆脱以往企业发展的沉疴积弊。换句话讲,旧的模式很难再走得通,国企也好、私企也好,不变就没法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生存。改革开放43年后,现代经济要靠现代化的企业来支撑,从当前的重要战略时间窗口来看,格力求新求变既是必然也是必须。

  

对高瓴来说,入局格力同样划算。在当前,中国将碳中和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,传统制造业只有转型才能占据市场主动权。高瓴的三个主要投资领域——消费服务、医疗大健康、硬科技大多符合这个趋势。

  

格力已经站在转型的路口,且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。

  

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看行业格局,格局决定结局。”张磊在早期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格力电器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一张名片,是我们要长期支持的。”

  

可见政策利好之下,“舍得孩子才能套的着狼”。不仅是政策利好,格力本身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,如供应链、管理、售后等等。格力的既有优势加上高瓴在零售业的多年深耕,两者很有可能创造出1+1>2的效果。

  

最近在线教育虚火已降,让我们看到国计民生和资本的强挂钩。教育如此,家电行业亦是如此,企业的社会责任始终要摆在第一位,这也是为什么大型企业都会做自己的CSR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)

  

在线教育凉了,不少机构转而向素质教育、课后托管、职业教育等方向转型。那么对于家电行业来说,传统家电企业应该如何转型才能避免淘汰?或者换个问题,格力要从何处转变?

  

中国制造是一张好牌。这张牌能够打得多好,看华为就知道。

  

当前全球化受阻,不少中国企业面临围追堵截,大众对于国货的认可和期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这本该是格力的机遇,但格力面临的问题委实不少,无论是被诟病的多元化,还是和董明珠个人IP强关联的营销方式,亦或是供应商体系、海外市场增长缓慢,这些都需要解决。方向的纠偏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,但有些时机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有。

  

高瓴资本的入驻给了格力缓冲时间和更多资源,不过从目前的表现来看,如何利用好张磊手头的资源,格力似乎还没摸准方向。

  

8月16日,格力盘中价跌至46.17元,与历史最低仅相差一分。从走势来看,最近一年多,股价硬生生从最高时期的70元一路下跌至如今的47元,跌幅近30%。

  

格力感冒了。张磊当然精明,不会做赔本的买卖,但股民们却不一定买账,格力不能再“等”了。

  

时间紧张,局势艰难,不过三林以为格力还有机会。虽然被人诟病之处不少,却少有人怀疑格力的品牌力。格力对于消费者的培育或者说品牌营销做得相当成功,品牌认知强势且清晰,几乎少有人怀疑格力空调的品质。格力前20年积累了足够的消费者信任,这笔隐形信任财富就是格力的重要筹码。

  

空调并不像黑电、厨电是强地产周期行业,以家用空调为例,一户家庭可以每个房间都配置一台。除了家庭,商场、写字楼、会馆、酒店、车载空调、工业场所等地方都需要空调,空调行业远未到天花板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,空调行业也会向阳伸展。

  

格力还有机会,不过就像先前所说,时机很重要。美的已经在挑战格力空调行业老大的位置,董明珠能否带领管理层快速且有节奏地进行改革,将以往问题一一摆正、逐个突破,这是格力面对美的、海尔及其他一众品牌狙击下的关键点。

  

要想抓住政策利好,从珠海的名片变成中国的名片,格力还有一场硬仗。

  

企业的发展总是历经坎坷,有人质疑中国鲜有为外人所熟知的百年企业,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历经上世纪战火后能存活下来的企业着实不多。好在时代给予了中国更多机遇,当前5G互联网时代,中国正在奋起追赶,以弥补过去的差距,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这差距正在逐渐缩小。

  

谁说中国没有百年企业,没有中国智造,未来,必然是中国和中国企业大放异彩的时代。三林愿意相信格力这家中国制造的代表企业会有光明未来,但如果时间太久,恐怕资本市场耐心有限。

  

名人的成功从来都是不可复制的,不管是董明珠还是王健林,亦或是马云这样的人物,后起者都不可能成为第二个。董明珠虽然说过要把孟羽童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,但也可能只是一种“炒作”手段罢了。

  

近日,孟羽童从格力电器辞职的消息引热议,相关话题这几天也是轮番冲上微博热搜。从孟羽童入职到离职期间,相关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止过,此前就有消息说孟羽童离开了格力,如今不过是消息成真了而已。

  

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整个事件:董明珠和孟羽童是在2021年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《初入职场的我们》里认识的,当时董明珠是去宣传自家的格力品牌顺带招人,孟羽童是去求职的,因为孟羽童的出色表现,被董明珠看中并抛去了橄榄枝。

  

2021年的9月份,孟羽童正式入职了格力,当时大家还在纷纷感慨这个女孩很厉害,最引起人关注的是在2021年10月召开的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上,董明珠在活动现场表示要将孟羽童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,这句话一说出来,说是平地炸雷的效果也不夸张。

  

2021年11月份的时候,入职仅两个月的孟羽童在格力电器官方直播间就开始了带货,首秀的单场销售额约62万元,这个成绩只能说一般般,因为放眼整个带货界,甚至都比不上那些没有名人效应的主播,后面的直播带货成绩更是反响平平,或许第一次能创下62万这个销售额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好奇孟羽童为什么能并选中,去直播间“探究”,顺便下单支持一下。

  

到2022年7月份的时候,孟羽童就很少出现在镜头前了,这个时候的猜疑声四起。

  

等到今年4月7日时,董明珠现身直播间,回应网友刷屏的问题,孟羽童做视频去了,不做秘书了。

  

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传言,董和孟都没有承认解雇/被解雇,到了5月10日,格力回应“孟羽童已离开,不在公司任职”,并表示人员流动很正常,感谢外界关心。孟羽童也亲自发文称离开了格力。

  

回顾整个事件,让我感觉更像是一种“炒作”,因为现在和传统的销售模式不一样,电商发展才是未来,而直播带货更是目前的大趋势,董明珠本就是干销售出身的,她不可能不知道目前的形式,其实抛开所谓的光环,董明珠跟孟羽童之间就是利用关系。

  

孟羽童年轻漂亮,在综艺节目里她靠跳女团舞让董明珠记住她。而董明珠掌管的格力,迫切需要一个年轻的面孔。打造年轻化IP,孟羽童的价值就在这,盯着“董明珠接班人”的头衔,进行直播带货,吸引年轻的消费者购买格力的产品,利用自己的名气来带动,不比那些mcn机构带来的效果更明显嘛!不然为何孟羽童仅仅入职了两个月就开始直播了,而且后面一段时间都在直播呢。

  

如果真的有意把她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,何必让孟羽童在直播间“煎熬”这么久呢!后面之所以不直播带货了,我觉得是因为孟羽童在直播这一块“溅不起什么水花”,最火的那个风头都过去了,后面孟羽童继续带货也不会有什么效果,董明珠的回应到孟羽童的离职,相隔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。

  

其中到底因为什么原因离职我们不得而知,也许是孟羽童选择了另外一条自己认为更好的道路,但成为第二个董明珠,不管是孟羽童还是别人,都是不可能的。

  

首先是孟羽童的见识、阅历和眼界等都和董明珠不一样,其次就是现在的大社会环境,哪是你想让谁成为接班人谁就可以成为的,格力也不是董明珠的私人企业,当初她能凭借自己的“一己之力”让格力成为一个全国著名的品牌,能力确实了得,而孟羽童才20来岁,不可否认她的学历很高,但成为“大佬”光靠学历就够了吗?达咩!

  

孟羽童的实力和董明珠相比(其实也没有可比性),差距简直不要太大。就算董明珠是真心想培养她当接班人,可再过两年任期到期后董明珠就未必是格力电器的董事长了!到那个时候,新官上任,换作是你,你会继续培养这个所谓的“前接班人”吗?不处处受打压就算好的了,孟羽童想成为接班人,还得在格力做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,才有竞选的条件和机会,还不是绝对就能竞选上的,打铁还得靠自己的条件硬。

  

所以孟羽童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,离开格力自行发展未必就是一件坏事,毕竟有“董明珠秘书”这个噱头就很吃香了,孰是孰非,不做评判。给到咱们的职场思考要Mark:

  

1、流量为王的时代,有机会当然还是要抓紧

  

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段时间的网红。如果在某个维度和契机,获得这种幸运,以平常心对待,去利用好优势,且能获得或寻找到一位有丰富经验阅历的职场前辈作为教练,操盘好自己职场人生发展,可以给你带来很多便利条件。

  

“我要把她培养成下一个董明珠!”这种话,听一听就好了。领导越是这么说你,你的可能性越是接近零。因为你是零,领导才会公开说,但凡你有竞争性,领导都不敢说,俗称的“画大饼”。

  

要想掌管格力这种巨无霸企业,没有几十年的历练,根本镇不住脚。很少有听说哪家大企业敢把自己的贴身秘书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。

  

初入职场的新人,不攀比,坚持自己的节奏。努力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,而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啊!

  

从孟羽童进出格力整个事件来看,不存在谁输谁赢,就是一门互惠互利的好生意。只是现在利益的天平失衡,合作难以继续,正如格力说“人员流动正常”,讲的很实际。大家热议无非是在讨论得失的多与少、值不值得的问题。而这是一个开放式话题,每个人的立场不同、评价标准不同,结论自然不同,所以没有定论,都是自圆其说而已~


复制成功